西南政法大学 当前位置:西南政法大学 >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度司法研究重大项目开题会在校举行

  • 浏览次数:67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10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带头人石经海教授担任课题首席专家的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度司法研究重大项目“‘两卡’案件所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与政策完善研究”开题报告工作会在渝北校区勤业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刑法学教授林维,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翟超,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民事诉讼法学教授唐力,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审判长、课题指导人陈攀,最高人民法院四级调研员、课题指导人王肃之,学校法学院院长、刑法学教授梅传强,学校法学院副院长、刑事诉讼法学教授张吉喜以及校科研处副处长黄坚平出席会议。开题会由副校长唐力教授主持。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带头人石经海教授担任课题首席专家。

唐力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莅临工作会的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和校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对课题组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课题组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扎实开展“两卡”案件所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和刑事政策完善研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首席专家石经海教授对项目前期准备,课题研究重点、目标、思路、计划,预期成果及转化为各位专家做了介绍。他指出,当下涉“两卡”案件适用帮信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他犯罪在“两卡”案件中的适用占比显着提升、实践中存在较为突出的定性不当、量刑趋严问题。课题旨在探索减少“两卡”案件数量的合理路径,探寻如何有效减少“两卡”案件的犯罪附随后果,探究如何既合理又合法地处理“两卡”案件,更好地实现“三个效果”统一。

与会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唐力教授指出,犯罪数量增多是现象、犯罪认定标准宽松是症结、而刑法的正确适用是目的的看法,启示课题组开展连带赔偿责任是否及如何认定的研究。梅传强教授则从司法实践中推定“明知”是否合理、如何限缩、如何理清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但书”和刑法第三十七条进行正确适用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吉喜教授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提出了加深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帮信罪”具体个案中的适用研究、采用综合方式证明“明知”等建议。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此次开题报告,并交流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课题指导人王肃之调研员建议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精细化实证研究,推进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一体化研究,促进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交融,充分关注和研究行为人及居间人“明知”的认定、体系思维模式下帮信罪与其他关联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帮信行为及其结果的正确评价、刑事政策中微妙关系的处理、从严与相济的正确把握等重点问题。

课题指导人陈攀审判长指出了课题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要加强对帮信罪激增原因的犯罪学研究,要加强帮信罪成立条件的研究,要重视部门法的交叉研究,例如“两卡”犯罪中涉及的连带赔偿责任的刑民交叉问题,要加强对刑事政策的把握,处理好治罪与治理的关系。

翟超副庭长表示,希望课题组持续加深基础理论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形成理论共识,推动解决理论界和实务界沟通不畅的问题,立足于中国的话语体系,避免理论研究中机械套用域外话语范式和语言风格,使研究成果得以贴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林维校长表示要以本次开题报告工作会作为与最高人民法院开展深入交流的契机,并对学校刑法学研究发展提出了四点希冀。在研究理念上注重刑事一体化,课题研究应利用刑事一体化的思维解决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叉的难题;在研究领域上开拓刑法分论的精细化研究,要突破常规,打造一支对刑法分则进行精细化解释的队伍;在研究方法上充分运用判例研究方法,提炼能够解决司法实践难题的具体规则,形成有效研究方法,让判例研究方法成为学校刑事法团队的名片之一;在研究模式上形成“专精特新”的发展模式,研究要符合中国话语体系,做到“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会议最后,石经海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要贯彻本次会议精神,高效高质完成研究任务。将围绕当前“两卡”案件所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重大疑难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筑牢研究基础、拓宽研究视野、聚焦研究重心、充实研究内容,以认真解剖“一只麻雀”的细心和纾解一类问题的决心,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为最高人民法院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西政支撑”。

本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开题报告工作会在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0.1879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