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3429811266
1811家民营企业参与,投入24.19亿元资金,帮扶1664个村,其中贫困村1079个。这是从2016年开始至今年6月,重庆“万企帮万村”系列行动交出的“扶贫答卷”。
“万企帮万村”系列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各区(县)工商联、各商会积极响应,引导民营企业、商(协)会组织参与帮扶,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东西扶贫协作等主要形式,动员民营企业参与到贫困区县的脱贫攻坚中去,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助贫,为贫困地区赋予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致富的门路。
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中,有598家与576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有758家在贫困地区开展了产业帮扶,实施项目1068个,累计投入资金18.84亿元;有1042家参与了就业扶贫和技能帮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有881家进行慈善捐赠,对贫困户实施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
创新方式突破发展“藩篱”,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在“万企帮万村”系列行动中,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在各贫困村落地生根。特别是以“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为代表的创新扶贫模式突破了当地发展的“藩篱”,因地制宜助推各区(县)贫困村脱贫致富。
石柱县六塘乡山坪村曾经的贫困户张庭树就是受益者之一。
2015年张庭树开始种植辣椒,但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全凭感觉种”“乱打农药”,他的辣椒产量质量都不好。一年忙下来,6亩地只能挣几千块钱。
2017年,张庭树加入了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成为“万企帮万村”创新扶贫模式下的一员。
自从加入了专业合作社,“种辣椒有技术员指导,种子化肥农药统一采购,病虫统防统治,种植过程中遇到难题还能求助专家。”张庭树说,“我承包的165亩地现在一年赚十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除了深耕传统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也是创新扶贫中的重要一环。
石柱通过引进陶然居、劲力酒店、陈田螺等县内外餐饮企业“对口帮扶”,让中益乡华溪村先锋组偏岩坝9户农户开起了农家乐。同时,还帮助华溪村组建了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中药材种植和销售、中蜂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业务。企业年底按比例给村集体及村民分红,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民”。2019年,华溪村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212.3万元,全村427户农户分得红利。
在秀山,不少贫困村也在“万企帮万村”创新扶贫行动中受益。
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是传统的茶业种植基地,但因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茶业生产一直难以发展壮大。几年前,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在这里落户,这一状况得以扭转。据统计,2017年—2019年,该公司投入2378.5万元收购凯堡村基地鲜茶叶、金银花等,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支付工资264.96万元。如今,茶叶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帮万村”也要“壮万企”,双赢格局带动协同发展
“万企帮万村”,并不仅仅只是“帮万村”,也要“壮万企”。在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同时,帮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李晓红就是回乡投资创业的尝试者。2019年9月,在石柱县工商联的带动下,李晓红决定回家乡投资创业,加入到“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带动乡亲邻里实现脱贫致富。
在石柱县悦崃镇和悦来村的支持下,李晓红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了86个农户的150亩闲置地,分别种上了脆红李、土豆、西瓜等经济作物。李晓红创立的石柱县佳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以土地入股的村民按照每年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固定分红。同时,该公司还在当地招收季节性务工人员,增加村民就业收入。据统计,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累计支付务工人员工资近10万元。
“我们在公司干活,每天100元工资,既能挣钱,也方便照顾家里,比起外出打工更划算!”悦来村石坪组年过花甲的袁光财、唐兴梅夫妇十分珍惜家门口的务工机会。
将闲置地变为“致富地”,不仅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也使李晓红的企业愈发壮大。去年冬季,李晓红带领务工人员在水果基地套种了140亩有机土豆,今年又套种了10亩西瓜。“将洋芋挖了之后,再种植红薯、高山萝卜和水果萝卜,确保季季有收获。”李晓红说。
在我市,企业和乡村实现互利双赢的例子还有很多。丰都县鼎弘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613”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发展产业,即合作社占6成、村集体占1成、农户占3成,让农户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入企务工有薪酬、自愿入股有分红、企业增值有分成”的红利。至今该合作社已累计帮助6个村的1946户(其中贫困户328户)2000多个农民实现了增收,产业规模也从2015年的1500亩跃升到如今的9300亩。
目前,丰都县鼎弘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柠檬产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彭小华表示,下一步,还将打造集柠檬种植、销售、粗加工、精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力争三年内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和贫困农户捆绑式发展不仅解决了贫困户不了解市场所需、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困难、无优质产品供给、企业用工荒等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既“输血”更“造血”,以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效
“万企帮万村”,不仅要帮助贫困村民脱贫,更要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贫困村民返贫。
一批民营企业通过把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实际资源配置相结合,开发资源、投资兴业,带动了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一批民营企业按照新发展理念,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流转土地、标准化操作、精细化管理,实现高质高产稳定增收。
一批民营企业采取“互联网+优势”,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市场,实现种(养)得上、长得好、卖得出、有收益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少企业还对贫困农户进行委托培养、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让其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方法,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武隆区忠容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的扶贫做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为提升基地农民科学化种植水平,武隆区忠容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专门聘请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来基地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实地培训,对脆桃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讲解、培训,先后举办科普讲座50余次,举办培训班120余次,受训1.8万余人次。
此外,该合作社还组织科技示范户到外地学习取经,将先进经验、管理模式等带回基地,并在基地全面推广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地农民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脆桃快繁技术、反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农民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目前,有2000余农户已加入火炉脆桃科普基地,辐射带动12个乡镇42个村。农民通过加入基地,种植风险降低了,技术水平提升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造血”式扶贫有效巩固了当地扶贫成效。
“有土地,有产业,有技术,村民致富就有门路啰!”忠容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申建忠信心十足地说。
西南政法大学培训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项目针对扶贫干部设有多个方向的专题培训课程,具体详情欢迎来电咨询。